追记:我故意保留了一部分抽风文学,这样大家才知道我是抽象人(九转博客)

自我介绍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一个人。对于我这种习惯在大脑本地单机的人来说,可能直接展现我平常在想什么事情、打算去哪里整薯条,更能让隔着3-2-3次元壁的人快速明白我是怎样的人。

正好也快年终了,就当是一年内思想历程的总结吧!

tldr:是一直抽风偶尔抽象的人

2021~2022的备忘录选

- 2021.11.15

1 权力理论与全球化语境的联系?在全球化语境里,我们怎么理解生命政治学?rf知乎

2 如何从当代视觉文化的角度理解福柯哲学?

(rd:居伊德波《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生产之境》布尔迪厄《实践理性》)

个人对这个还挺感兴趣 正好景观社会也在list里

3 权力理论与性别批评结合?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陌生的自我》)

感觉可以和亚文化圈的问题结合起来谈

- 2021.11.18

生理疼痛也许是防止自我客体化的最好途径(之一)精神疼痛或许也是…

膝盖的伤让我这几天深切体会到主体性,世界怎么样完全取决于我怎么样…

- 2021.11.20

把所谓的虚无主义(或类似的表述)当成自己人生信条的人,他们的生活行为大多与这一信条相矛盾。他们仍然在所谓的无价值、无意义的世界中界定价值寻求意义——他们说有些事物是好的而另一些是坏的,他们说这是正确的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一部分是有价值的而另一部分是无意义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虚无主义只是他们将物质安乐与精神空虚合理化的工具,是为不经审视的权力话语准备的免责声明(甚至,掩盖自己人生的虚无的遮羞布,什么的)。

- 2021.12.07 《胰岛素-肝锅力自律法》

又名《自律的胰岛素有多可怕》

最近在研究一些营养学知识aka每天一则伪科学冷知识,发现竟然可以应用在日常提高效率上:

比如盛传的间歇性断食,据说可以通过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间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由此可以及时控制血糖,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说得通俗点就是让#您的降血糖小助手#随时待命,更加机动灵活些,防止人浸死在糖水里。

于是我就想到自己日常的做事状态——如果把血糖类比「生活压力(学业+各种)」,胰岛素的作用对应「肝作业/完成任务以减轻压力的行为」,胰岛素处理血糖的效率(即敏感性)对应「处理压力的效率」,那么间歇性断食就可视作「在压缩过的短期内完成压力的处理,在其他时段内保持低或无压力状态,由此提升短期内压力处理效率即做事效率,防止人无时无刻泡在低效率的生活重压中」。

(*虽然比较致命的是,血糖升高的前置行为一般给人带来快乐,而压力水平升高就…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人喜欢这种)

在实际执行中,根据性格、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不同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可以被拍成自律视频上传某站的提前规划按时完成剩下时间放飞自我,或者干别的。这种显然适合高Te人,但建议配合N系技能食用(ni是很好的),否则会变成沉迷执行计划,但问前程一问三不知的状态。还有一种是,ddsk的死线前夜精神小伙久坐不起原地瘫痪法,也就是把事情拖到真的来不及,被迫在短期内完成。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只有心态良好的朋友才适合。Te+Si强行整这种,估计会被致郁。

- 2022.01.20 关于“mbti会不会变”

简单的y/n答案:会

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解释:

众所周知x,你测出来的mbti 和 你感知的自己的mbti 和 客观上你的人格(假设存在这种人格本体论的话)是三件事情。

1 关于测出来的mbti会不会变

这个问题可以类比成在问“一个人做的混合蔬果汁的风味会不会变”一样,答案是废话当然可能变,不过具体还是看人。从底层原理来说,mbti是定性或定量考察一个人八种认知思维功能以后综合得出的人格倾向,就像一杯混合蔬菜汁的综合味道由放进去的蔬菜种类比重决定一样()继续类比,蔬菜汁的味道会随一个人【不同情况下】放的蔬菜种类和比例不同而改变,测试结果也会受各种要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个体在测试时期主要使用的八维功能eg“我今天emo了”、测试者自己对mbti某人格的偏好eg典中典之“我一定要测成人上人intj”等等),所以mbti测出来不一样是很正常的。

至于为什么说“具体看人”,,因为总有人持之以恒地喝400ml菠菜羽衣甘蓝汁八种功能极性强(or mbti自我感知十分坚定等等),在各种情况下测出来都差不多。

2 关于自我感知的mbti会不会变

答案也是有可能,但或许只是巴纳姆效应etc啥的间接结果呢?撇除被测试结果误导的情况,导致自我感知变化的可能有长期短期的【个人】因素。举几个例子。短期影响导致结果不一的例子:我原本是xntj但是我今天emo了=我陷入了Fi-Ni loop=>我感觉我变成了知名emo人xnfp(是用成见在举例没有冒犯的意思)。长期一点的架空例子:我本是xsfp带艺术家但自从上了高中压力贼大,每天化身学习自律人见证凌晨四点的上海,这段经历过于刻骨铭心导致自此以后我一直觉得自己是xstj。归根结底这就是看一个人对自己主要使用的功能的印象有没有变。

3 关于客观人格类型(if any)会不会变**

斯密马塞,纯纯知识盲区。本来我就有点被(似乎是荣格学派的)人格面具理论带跑,觉得这玩意儿老是在变,然后之前上课走马观花地听了一些social identity theory(还有social role/reresentation)以后我就更加觉得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本体人格了

ps 我过于文盲以至于都不知道把这个问题界定在社会学还是心理学还是哪里的范畴来讨论(不过似乎人格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orz只是在瞎搞一些乱七八糟的namedropping,给看到且有兴趣的赛博有缘人一些研究线索[rose emoji]

btw我是真的看不惯用mbti反过来去解释行为 怎么能对如此复杂的问题采取这种reductionist的方法捏..

- 2022.03.10

考试因为疫情取消 疫情天天开盲盒封校 我算是要溺死在焦虑里了

刚刚看完《花束般》 一些无端联想的感悟:

保护一个爱好的最好方式或许是让它成为孤岛。最近发现任何本质是非物质的东西一旦沾染上社会性就会变质(那种艺术追求会被磨损):我曾经很喜欢画画,但自从接过一次稿后就再也没有画过一张,甚至都不再愿意构思;我曾经很喜欢pjsk,但自从去这个游戏的组里实习过后一次游戏也没有打开过。说起来不只是我,在游戏行业失去梦想的人不计其数(所谓第九艺术也只是对于韭菜们,对商业化产品的制作者来说这大约不会是这么pure的东西,除非有一个组、一个公司的人愿意陪你一天吃三顿梦想)。这个,虽说有可能这只是correlation而不是causation,有可能只是我自己在通过丢弃沾染上mishap的事物来逃避需要长大的现实,但用来说明理想的磨损大概是够了。虽然我听到过别人说工作和爱好从来不是对立的,但是我会怀疑是否有“很多人”愿意在九十点到家后“略感疲惫”地坚持一些纯碎的事业。就我自己,甚至连回到提瓦特还是海拉鲁的力气都没有。我不觉得这是可以长存于“普通人”身上的理想主义。为什么?详情可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领取以下书籍《在社会里寻求梦想是否搞错了什么》《当我画画、看书、打游戏的时候,我到底在想什么?》《如果这样说的话还不清楚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问题。》你看,你无法成为“an island”,你必须先一步“大人になる”,但你也不愿意失去“无用的灵魂”,那么真相又只有一个了。

不过话说回来,三四个月没怎么看书,文字也变得无趣,逻辑也变得无序起来,好像只是一些意识流抱怨的堆砌 斯米马赛

- 2022.04.05

是这样的 定期输入好的作品很像是在积攒势能(实质可能是「下次一定」式创作欲)是在拯救一些生活动能耗尽失去灵魂的咸鱼 绝对不是在找借口摸鱼

不然谁会去管什么八月翘打工月光下骑车逃跑、放学不回家在教室玩推理游戏、去斯德哥尔摩对着照片圣地巡礼、开着萝卜跟哥哥塔塔开说什么“我要亲手了结你”的怪话 这种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桥段!seyana

- 2022.05.14

用别人的意见(节奏)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的等同于放弃思考。我坚决抵制“因为大家都在骂,所以它是坏的”这种思维模式。

- 2022.08.14

最近读一些精分流派的书,最大的感受是人的精神倾向、人格风格这类性质早在幼年期就已经被决定了(不管是受到那几个时期的客体影响,还是继承自集体无意识什么的)人终其一生其实都不能也不应该压抑、改变、泯灭这些预先决定的属性,仅能学习如何控制脾性,接纳种种衍生的悲喜剧。从这个角度来看,相信存在先于本质不如相信预定论,这样还不至于活到半路突然幻灭。

- 2022.09.12

之前想到se-te轴,总觉得是需要美食、运动这样se的象征来激发te功能,比如品尝到美食后的间歇性振作。今天突然领悟,反完美主义的「立刻行动」,或许才是se字面的、原本的涵义。

- 2022.09.20

我会选择牺牲一部分当下的生活而活在未来。我看过去总是不那么美好的,因为它们是被牺牲的每一个当下的瞬间的集合。

- 2022.11.13

近期发现:从认识的很多家庭案例里观察到 孩子的人格形成 和 家人的人格以及家里的权力关系相关性非常显著。粗略分似乎有积极型和消极型发展两种模式 后者是B功能的使用被压抑导致被迫向功能的另一端A发展 比如Fi被威权型家长压抑就变成Fe(倒也不一定是ti啦 前者是A功能使用时不断收到正反馈从而自然发展 我的观察是一般积极型的孩子会健全一些 消极型的扭曲程度就取决于具体是哪种人格了…

- 2022.11.15

“象征界的法则决定了我的身份,也就是说,无论我认为自己是谁,除非在象征界的机制内获得自己和他人的认可,否则这种身份认同就是不真实的。

- 2022.11.26

发现对于「某个群体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剥削」这件事 有些人在意群体的范围 有些人在意剥削程度 嗯…倾向于觉得后者可能是fe高(自动代入)或者fi高(个人喜好) 前者大概是te(实践影响)和ti(合理程度)高一点

人与人之间思维差异还是很有趣的 –观察sns有感

- 2022.12.20

アコギ和エレキ虽然都是吉他 但作为乐器好像对我来说有很不一样的性质 就像用来日常写字的钢笔和用来写硬笔书法的钢笔 应该是as means和as end的比例不一样

- 2022.12.22

事物往往以综合的形式展现在人眼前

但人在特定阶段的核心诉求一般都是单一而隐蔽的

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一个人在零星的黑盒式案例中推定因果论 奋力追求那个选定的某个综合的“因” 但回头发现真正想要的只是其中的某个性质或部分 其余的努力被浪费在既要又要的贪婪和建巴别塔的傲慢上

其实也不是悲剧 就是在共时的视角下没法回避的常态(意思是历时就可以解决了)